close

  

這是一個個進入並停留在我心中的家族故事。一家一故事,一個國家,一段段歷史,無數個故事。

我很難進入書的前面部分,原因我用作者陳玉慧女士在書後一篇〈丈夫以前是妻子──評論家丈夫明夏專訪小說家妻子陳玉慧〉中所說的一段話來解釋:

……我想雷蒙.卡佛的極簡主義寫作風格應該對我的短篇創作有影響,他從不費力解釋小說人物的內在想法,只企圖呈現他們的外在行為。我很欣賞這種簡潔、意在言外的寫法,但我的問題是,當我在書寫人物時,我因太容易設想人物的心靈,因而忍不住想為他們說話。

對我來說,閱讀這本書的前面部分,也就是以日據時代、二次大戰時代等為背景、一位位主角的「椅子」擺出來對話之處,我很難進入,因為作者為他們說了諸多內心話,可是我相當難認知那時候的人會那樣說話;那時候的人並不多說話。

不過這是書寫方式,我依然推薦《海神家族》,它說了一個人的家族,家族的許多私人故事,而這些故事又說了一塊土地上、不同族群的故事。我自己特別常尋找主題是以歷史背景為鋪陳土地、在其上開出一株株個人生命的書籍。作者也在訪問中提到她在此書中結合公、私歷史的企圖:

M:《海神家族》中你以台灣歷史事件為主軸,我們姑且稱為「公歷史」,與你個人的「私歷史」形成對照與呼應,你是怎麼看待公歷史那部分呢?

陳:私歷史如卷,公歷史則為軸,當卷軸展開時,私歷史的輪廓會更明顯,而公歷史也因為斯歷史的關係被加強了屬性。我儘求以客觀的角度看台灣歷史,我關心邊緣人物,而非主流人物,持女性觀點而非父權的觀點,我更清楚的是迫害者和受害者的角色可能錯置或重疊,或者相互轉化,歷史的悲劇便由此而生。……

《海神家族》中,我對二馬此人物最感印象深刻──一個不斷出軌、不斷離家、始終回不了家的外省籍老兵。兩岸甫開放探親之際,他在四十多年後重新踏上家鄉土地,環境和人的感情都已全非。我父親一直都極度排斥、鄙視外省籍老兵,連帶著我也對他們產生了疏離的感受。卻因為讀到這樣一個故事,如今每每望見那樣年紀的身影,都會想起不知他的心中是否也有一塊荒蕪的家園。

而那些早已成歷史,兩岸遭逢的是又一波的變動。將來我所處的這段歷史,主要標記可能會是「台商與二奶」、「台灣郎與大陸新娘」,歷史軸展開,又是一家一故事。

我越來越常讀一些「舊事件」、「舊人物」,覺得是內心深處有個意圖,因為感到所面對的這個世代是很飄忽、失重的,於是當穩不住所踩的,便轉而想稍稍沉住自己的腳步。所以我時常在他人所訴說的故事中,試著去看一個生命的沉重、傷痕累累,去看現象表面之下的糾結、複雜重重,以及從中找到他人與生命和解的經驗、生命尋找出口的力量。

……在寫作中,我能夠意識到當時他們忙著維生及處理自我心理的衝突與矛盾,哪有時間愛孩子?他們連自己都不太了解自己,如何了解他們的孩子?……我的父母可能真的沒有愛過我,但有誰愛過他們?這個認知使我完完全全接受他們,使我對人世少一點質疑,多一點寬容。

當然,閱讀代替不了實際歷練,卻是我面對現實轉輪之前的一種和緩預備。


以下轉錄兩篇《海神家族》的書評。前者為一概括的介紹,後者則是我喜歡的切入觀點。

臺灣的百年傳奇

/郝譽翔

 近 年 來 , 隨 著 政 治 思 想 的 解 嚴 , 過 去 掩 埋 的 史 料 逐 漸 浮 出 檯 面 , 臺 灣 文 壇 也 因 此 刮 起 了 一 陣 家 族 書 寫 的 風 潮 。 小 說 家 們 紛 紛 從 個 人 乃 至 於 家 族 的 角 度 , 重 塑 國 族 論 述 , 以 發 掘 另 一 種 歷 史 存 在 的 可 能 。 尤 其 是 在 本 土 化 日 益 成 為 主 流 的 今 天 , 外 省 族 裔 提 筆 書 寫 歷 史 的 迫 切 感 , 也 就 更 加 的 強 烈 了 , 從 朱 天 心 《 漫 遊 者 》 、 張 大 春 《 聆 聽 父 親 》 , 到 駱 以 軍 《 月 球 姓 氏 》 等 等 , 無 不 是 在 表 達 對 於 「 父 」 的 追 悼 , 以 及 對 於 時 代 變 遷 下 , 認 同 快 速 瓦 解 的 深 深 焦 慮 與 不 安 。
 
  相 形 之 下 , 陳 玉 慧 的 《 海 神 家 族 》 卻 是 要 顯 得 從 容 、 寬 容 許 多 , 因 為 這 本 厚 重 小 說 的 企 圖 是 更 加 的 龐 大 了 , 我 們 不 僅 讀 到 了 作 者 外 省 籍 的 父 親 , 還 有 日 本 籍 的 外 祖 母 , 本 省 籍 的 母 親 , 以 及 她 德 國 籍 的 丈 夫 , 混 雜 的 血 統 , 正 反 映 出 臺 灣 奇 特 的 海 洋 身 世 。 所 以 《 海 神 家 族 》 反 倒 可 以 跳 脫 本 省 . 外 省 的 二 元 對 立 , 而 進 一 步 勾 勒 出 在 這 座 汪 洋 小 島 之 上 , 多 元 族 群 、 文 化 與 認 同 相 互 聚 合 , 矛 盾 衝 突 , 卻 又 彼 此 交 融 的 龐 雜 命 運 。 

  也 因 為 陳 玉 慧 不 只 是 要 為 外 省 族 裔 代 言 , 在 《 海 神 家 族 》 中 此 「 家 族 」 的 譜 系 顯 得 異 常 繁 多 , 而 且 處 處 充 滿 了 戲 劇 性 的 張 力 。 兩 代 都 遭 遇 到 白 色 恐 怖 的 摧 殘 , 但 是 在 苦 難 的 大 時 代 之 中 , 卻 也 藏 有 令 人 心 碎 的 愛 情 , 以 及 生 命 中 突 如 其 來 的 美 好 相 遇 。 譬 如 外 祖 母 與 小 叔 之 間 一 段 悖 德 卻 又 淒 美 的 愛 戀 , 譬 如 父 親 的 外 遇 , 以 及 他 在 大 陸 的 原 配 , 乃 至 於 作 者 自 己 與 德 裔 丈 夫 之 間 , 那 一 段 傳 奇 而 且 浪 漫 的 邂 逅 , 認 識 不 到 一 個 月 , 便 立 下 婚 誓 的 婚 姻 , 都 在 在 使 得 這 本 小 說 高 潮 迭 起 , 事 件 與 人 物 雖 然 繁 多 , 目 不 暇 給 , 但 是 卻 個 個 精 彩 好 看 : 政 治 , 逃 亡 , 囚 禁 , 革 命 , 流 離 , 背 叛 , 亂 倫 , 外 遇 , 愛 情 , 從 日 本 、 大 陸 、 臺 灣 到 德 國 , 交 織 出 一 部 可 歌 可 泣 的 大 時 代 史 詩 。 

  作 者 在 這 些 動 人 的 故 事 之 間 , 夾 雜 中 國 傳 統 的 禮 儀 須 知 , 藉 此 承 先 啟 後 的 儀 式 , 暗 喻 歷 史 本 是 冬 去 春 來 、 死 而 再 生 的 循 環 , 表 面 上 看 似 曲 折 多 變 , 但 人 世 之 間 的 悲 歡 離 合 , 不 也 正 是 一 再 地 重 複 搬 演 ? 死 去 的 , 何 曾 真 正 死 去 ? 而 新 生 的 , 內 在 之 中 不 也 是 包 含 著 一 縷 舊 的 魂 魄 ? 《 海 神 家 族 》 應 是 臺 灣 小 說 史 上 截 至 目 前 為 止 , 最 是 氣 象 恢 弘 , 也 最 能 反 應 臺 灣 歷 史 多 枝 多 葉 的 一 部 。 但 是 它 的 優 點 , 卻 也 可 能 成 為 它 的 唯 一 缺 點 , 便 是 戲 劇 性 的 故 事 太 過 繁 多 了 , 然 而 篇 幅 畢 竟 有 限 , 以 致 情 節 的 轉 折 和 發 生 , 都 相 當 的 快 速 , 沒 有 餘 地 去 慢 慢 鋪 衍 人 物 的 內 心 世 界 , 故 小 說 的 韻 味 稍 嫌 不 足 , 某 些 部 分 甚 至 更 類 似 報 導 。 不 過 , 話 說 回 來 , 真 實 的 人 生 比 起 虛 構 的 小 說 , 本 來 往 往 都 要 更 加 傳 奇 幾 分 , 《 海 神 家 族 》 可 說 是 相 當 成 功 地 表 達 了 這 一 點 。

 



啟航與回歸——閱讀陳玉慧的《海神家族》

/趙慶華 

起點 ~ 

2004年12月28日,我在書店購得陳玉慧的《海神家族》一書,在此之前,我對陳玉慧的作品及風格都不熟悉,印象最深的,大概只有被改編成舞台劇和電影的〈徵婚啟事〉——電影中劉若英所飾演的在感情中迷了路的都會女子以及漾著一股沈鬱的氣質哼唱著〈永遠的微笑〉的金士傑,最是令人難忘。所以,到底為什麼買下這本書?是因為書衣上幾個斗大的「台灣百年家族史」的出版社噱頭嗎?已經不復記憶。

只記得在一次聚餐的場合,一位學歷史的學姐問到:「你們覺得陳玉慧的《海神家族》好看嗎?」我立刻不假思索地回答:「好看!」但事實上,那個時候的我只不過把這本書翻了開頭的幾頁,並且因為繁雜的生活步調而停頓了閱讀的節奏;於是,當學姐接下來繼續問到:「為什麼好看?」的時候,我只能支吾其詞,說不出個所以然。

將近一年後的此刻,循著作者哀傷悽然的筆調,我終於讀完了這個「海神家族」的故事,如果再一次遇到學姐,我想我還是會告訴她我認為這是一本好看的小說,但我也依然無法用條分理析的字句來說明到底是怎麼個好看法,一本能夠讓人為之數度落淚的小說,也許用「好看」來形容是不準確的,但它確實是那麼深刻地觸動了心靈的某個角落——一時半刻之間,我恐怕很難具體地呈現那究竟是什麼。或許是一種力量吧!一個女性書寫者發韌於母土的力量。記得學姐當時說過,作者對於台灣史的認識太淺薄且不完整,卻妄想以此書寫隱喻百年台灣史的流變;看完小說以後,老實講,對於這點我不太在乎,也覺得無所謂,因為我要讀的是小說又不是歷史,更何況,誰能斷定誰寫的歷史才是「真的」?誰又能保證他可以說出一段「完整」的歷史?或者,怎樣的歷史才是有深度的?
 
所有的人物都「離家」~ 

故事從一個對兩尊台灣神像感到好奇的德國人的詢問開始,而以千里眼與順風耳回到媽祖身邊告終,一場向先人刨根掘土的追尋之旅才算走到終點,所有的身世謎團解開,「海神家族」中每個成員的位置都獲得安頓。但是當我們重新審視這幅家族肖像畫,非常奇特的一點是,這個家族裡的所有成員幾乎都是「不安於室」的:外婆、外公、叔公、靜子母親、心如阿姨、二馬父親以及「我」,每個人生命的起點都是以「離家」開始,或者說,好像非得藉由「離家」,他/她們的存在之意義與價值才能找到完成的出口。但是,小說中「家」的層次和意象是繁複多重的,對綾子外婆來說,琉球是她初生的原鄉,但在台灣與林正男組織的家庭才是她往後安身立命的所在,同樣與林默娘飄洋過海,作者在這裡將媽祖與外婆的形象合而為一,而這也正是這個家族之所以是「海神家族」的原點。父親二馬也同樣有一個在海的另一邊的家,他告別妻小娘親,為的是追尋心中最初的愛戀;戀人的死亡一方面摧毀了他遠離家鄉的意義,另一方面卻又成為他往後不斷繼續「離家」的「動力」——永遠懷著莫名的慾念想要完滿其最初的失落。由此他與靜子相遇,因而被吸納進入了「海神家族」。連結著琉球(日本)、台灣與中國的「海神家族」,其台灣國族的隱喻象徵遂告完成。
 
形體缺席的男性,巨大的「魅影」之姿~ 

關於這本小說,幾乎所有的評論都寫到,這是一部男性缺席的家族史,因而或許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女性的生命史。從具體實質的「存在論」角度來看,這種解讀或許是對的,所有的男性都缺席了,在時間之流中,他們的身形都不在女性身邊,無論是死亡、流放或者因外遇而出走,他們的餐桌前僅留下屬於「男主人」的名牌,這個位置卻是懸空虛浮的無人狀態。弔詭的是,他們並未因肉體的缺席而變得安靜、無聲、隱形,反而是以更巨大的「魅影」之姿一再撞擊女性的生命,或者掏空、或者激發女性的能量。例如綾子以一個異鄉女性的身份,在鎮上開起了生意最好的剃頭店,甚至以無畏的姿態生下了「父不詳」的心如;無父的靜子時時追想可能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疼她愛她的父親,與二馬結婚後,先是因為他的外遇而多次自殺,在二馬入獄後反倒神采奕奕地挑起一家生活重擔並且四處為他奔走;而「我」則因不堪父親永遠只為家庭帶來災難與恥辱,因此便早早離家不再歸返。亦即,這些女性之所以活出了我們看到的樣子,很大一部份必須歸因於男性在她們的生命歷程中造成的影響,我覺得這或許也是男性書寫和女性書寫很大的不同之處——在以男性父權為主要脈絡的敘述聲腔中,男性通常掌握並且霸佔著發聲的舞台,偶或有女性驚鴻一瞥的出場,往往是無聲、隱性、扁平的身形。但是在一個企圖書寫「女性家族史」的女性作家筆下,我們則得以照見存在於兩性之間的是多麼交纏錯綜的辯證關係,以及外在現實的社會演繹、歷史情境如何可能與男性和女性產生難分難解的情結糾葛。
 
女性的相互扼殺與厭棄~ 

無可否認的是,男性的缺席,造成了女性「渴愛」的缺口,而這個缺口到頭來還是只能以「愛男性」來填補。失去了丈夫與所愛的綾子,近乎寵溺地疼愛兩個不成材的兒子;無父的靜子面對外遇不斷、遭逢牢獄之災、病體孱弱的二馬,亦同樣展現了一種毫無怨尤的愛;從小背負「父不詳」的身世的心如,更是近乎愚騃地將情感投向一個莫名所以的對象;至於「我」,雖然看透了這個沒有男人的家,卻依然在感情的世界裡不斷周旋徘徊。換言之,這些女性深切地渴望男性的愛而不可得,但是這種渴望卻神奇地導致其只知道愛男人,而不知道如何愛女人,以致於我們在小說裡看到的,就是女性之間的相互扼殺與厭棄:綾子與靜子、靜子與心如、靜子與女兒「我」,這是一個男性缺位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我們看到的不是女性之間相親相愛的姊妹情誼,而是雜揉了嫉妒、冷漠、疏離、競爭的女人天地。在這裡,「母性」、「母女關係」、「姊妹情誼」變成了一些頗堪玩味的名詞。
 
尾聲及其他~ 

當心如阿姨的身世揭穿、外公、外婆和叔公合葬的心願完成、母親與心如阿姨笑著交談、父親從壓箱底拿出他所珍藏的女兒作品的剪報、當千里眼與順風耳「回家」了……,這一趟漫長的、跨越廣闊時空向度的自我追尋始從最初的憤懣不平轉趨寬容和解。敘述者一開始就說,這是「一個屬於我的故事」,這個「我」可以化身為千萬個不同的台灣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故事,由此交織層疊,「海神家族」的系譜輪廓亦可以隨之擴延,像一棵大樹,根扎得深,枝枒便能向天際無限伸展,蓊鬱成林,而這或許正是「台灣的故事」的實像。 

在故事的起點,「我」對於這個剛認識不久的男人,有著這樣的敘述: 

過去多年,我一直在等待著,我覺得我似乎像站在一艘正在沈沒中的大船上,等待救生小艇來載我。
 
那麼多年,我因過久的等待已陷入沈睡,我一直渴望著靠近另一個靈魂,現在終於遇見了,他就是那個划著船來載我的人。(P7)
 

這種因男性而獲得「救贖」的意識瀰漫在通篇小說裡,自然是父親缺席所造成的另一重隱然的殘缺,雖然讀完小說的此刻能夠理解「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態,但這種猶如童話故事當中「等待被拯救」的**公主情結,卻實實在在地讓這個動人的閱讀摻雜了一絲小小的遺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brina 的頭像
    Sabrina

    薩賓娜的萬得籃

    Sabr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