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九歌文化部落格發起的網路串連活動,芙姐點名我,認真要寫這功課才發現很不容易啊!因為讀過的小說數量實在是很微薄……

同樣的,又是因為我以往讀書講求功利性。相對來說,讀小說是比較不符合過去的薩氏投資報酬率的:一是小說很難明確標示主題,一本小說中可能囊括了多種主題,也可能很難歸類出一個所謂主題,所以對選擇鮮明主題而閱讀的小薩來說,小說很難挑選;二是,閱讀小說的時間往往長過其他文體。

說過去,就是說現在已經有所改變的意思。對於小說,我現在是這樣看的:小說往往像是迷宮,你必須要找到一個能夠跟隨的主體(主角〔們〕),越貼近就越能跟上,亦步亦趨;然後,你必須有所準備──迷宮可能幽暗也可能燈火通明;迷宮裡轉角也許有鏡子讓你意外照見自己;迷宮走到終點卻不見得是出口。

小說是一種「不知道會帶你到哪裡」的迷宮,可能最終覺得是柳暗花明,也可能是沉困在主角的世界裡,好一會兒。

回到串聯的主題,小說說主題難,但是卻有豐富的題材。在芙姐家,我說對「以精神疾患」為主題的小說特別有興趣,其實應該再修正,我所感興趣的題材,其實是集中在小說中主角豐富的「心理活動」,而我覺得所謂上述這個族群者,其心理活動是很特出、與「眾」不同而大幅波動的。

(不過想了想,好像具有這樣的題材的,大多不是小說,想到的是《美麗境界》和《當天使穿著黑衣出現》兩本傳記體的真人實事。唯一想到是小說體的,只有《深夜小狗神秘習題》一書,而這本我只是耳聞已久,還沒讀過呢。如果各位知道有類似題材的小說,請介紹給我喔。)

這樣來說,其實「正常人」與「不正常人」之間,「常態」與「變態」之間,區分的不是正確或錯誤的存在,而是比例。所以同樣的,我也喜歡讀所謂的「正常人」的各種心理活動,這話看來好像說了等於沒說,舉凡喜怒哀樂都是心理活動啊。那麼再往內一層,我所喜歡閱讀的,特別是外在行為活動(尤其是我越缺乏經驗的活動)與內在心理活動之間的關係──也就是之前在我亂寫動力小說時所試著解釋過的:某些行為背後也許有著一個隱藏的核心動力,也就是排除在意識之外的動機。對於外在行為,很多時候我慣常從內在動力理解起。

雖說後來決心讀書不該這麼功利性,對於讀書、讀小說,我還是有著我的動力,具強烈實用意圖的。小說是主體(大多數特別是人)的生命故事,我對讀某些人的生命故事是躍躍欲試,可是要知道,不是每個人都願意開放自己的故事給別人讀。也因著閱讀的人的身分或經驗,說不定會帶來某種讓人不安適的感覺──譬如像我,不知道會不會有人覺得,我是那種看來似乎彷彿好像貼近「人性分岔的高貴面」蘇偉貞,《魔術時刻》)的人,這樣的我想要去閱讀他人的生命方式,是不是很讓人家覺得討厭呢?覺得是位居無錯地位在審視他人呢?

其實我只是試著去理解,試著理解是因為,不理解的人事物對我來說是可佈、禁忌的。

所以我開始尋找和期待小說可以告訴我一些關於不同生命經驗的故事,跟著亦真亦假的人物,閱讀或真或假的生命。他/她們不感覺被窺視或審查,我亦可以安靜的讀;讀不懂的時候、受到震撼震盪的時候,就掩卷休息一下。

對於小說,我是孤陋寡聞,還請大家多介紹羅織豐富心理動力的小說給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brina 的頭像
    Sabrina

    薩賓娜的萬得籃

    Sabr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